这四种“欺负自己”的行为,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发布时间:2025-04-18 15:26分类: 无 浏览:21评论:0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
有这么一句话:
「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
不断地贬低自己,放大自己的弱点,无论完成了多少事情,仍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配......从本质上讲,这些“欺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攻击,实际上是在伤害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来识别几个无意识的“欺负自己”的行为,希望看完会让你更好地爱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1
给自己贴负面标签

“我很失败”
“我不够好”


“我一定会搞砸”
生活中,你是否会不自觉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不断用“还不够好”试图鞭策自己进步?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走捷径,这就是我们喜欢标签的原因。当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时,我们把自己困在了标签的牢笼里,开始根据标签来定义自己、解释自己和指导自己,长此以往,我们会逐渐丧失行动的力量,陷入一边自责、一边摆烂的恶性循环之中。

当你察觉到自己不自主地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时,请立即停下来,用积极的心态暗示自己,对自己说“我可以”。
2
下意识的“低配得感”

“这事情没弄好都怪我”
“你穿这件衣服真好看”


“没有啦,我这么胖..”
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中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突如其来的赞美时,我们往往会通过自嘲的方式去化解这种尴尬。
这或许是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谦卑,不能太高调,这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觉得“我不配”,像是一把无形的刀,割裂了我们的自尊与自信,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中。

下次面对别人的赞美不妨自信地说:谢谢!我也这么觉得!
3
遇事总是内归因

“这事情没弄好都怪我”


“一定是因为我不听话,
所以爸妈才会吵架”
社会学家海德提出了两种归因模式,内因会把所有问题归因于自己身上,而外因则会更多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
遇到事情过度的归因于自己,就像自己抱着一个定时炸弹,随时自爆,自身的微小的问题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就被自我怀疑压得喘不过气。
健康的自我归因能够让自己时刻处在自我反省的状态,积极的反省,就会有积极的反馈,也很容易让自己再次勇敢快乐起来,找到新的目标感。而错误的自我归因则会把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

所以当你再次面对生活考验的时候少问自己“为什么”,多问自己“出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不要总是想着责怪自己啦~
4
过分强调「自我照顾」

你是不是经常报喜不报忧?
遇到事情,是不是总是习惯于独自去解决?
总想着什么事情都自己扛,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现出自己强大的一面,看似实现了自我保护,但同时也隔绝了真实的自我和情绪,不可取。
同时,过于强调「自我照顾」会妨碍我们发展共情、支持和与他人发生连结的能力。无数的研究表明,是否拥有强有力的社交联系是影响健康和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敢于向他人索取“能量”,这是一种有效疏导情绪的方式,也是正视自我、面对自我的积极行动。

下一次,不妨勇敢地向自己信任的朋友、亲人,说一说自己的困惑吧。
日常生活中,
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克服“自我欺负”?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留言点赞数排名前16位的幸运粉丝,
将获得弘弘子赠送的“10元京东E卡”~

【开奖截止时间】12月17日下午14:00
【兑奖截止时间】12月20日下午17:00
ps:若点赞数量相同,
则以留言发布时间先后排序。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KnowYourself、简单心理
-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