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智能化煤矿建设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5-04-21 14:30分类: 无 浏览:124评论:0
毛善君,陈华州,刘海滨,等.高级智能化煤矿建设发展思考[J].中国煤炭,2025,51(1):165-180.DOI:10.19880/j.cnki.ccm.2025.01.018
MAO Shanjun,CHEN Huazhou,LIU Haibin,et al.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ntelligent coal mine construction[J].China Coal,2025,51(1):165-180.DOI:10.19880/j.cnki.ccm.2025.01.018
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大应用成果,但仍处于初级或中级智能化水平,存在系统性和实用性等问题,智能化矿山建设步入深水区,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智能化煤矿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科学采矿、工业物联网、时空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和工业控制等技术,详细阐述了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六体系、六化、两模式或平台、六链流”的“6626工程”,并对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分类、建设思路、经济与社会效益和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六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六化”包括装备智能化、地测透明化、分析在线化、控制协同化、智能系统化、生产绿色化;“两模式”包括基于透明化地测保障的智能化协同管控平台及应用系统和基于精确时空信息的矿井采掘工作面少人或无人自适应截割协同管控平台及应用系统;“六链流”包括煤链流、电链流、风链流、水链流、物链流和绿色循环经济链流。高级智能化矿井建设的“6626工程”为智能化煤矿建设成功涉过深水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和技术支撑。
毛善君,男,1964年8月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部2018年度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及智能化煤矿科研及应用工作。现为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科技攻关分委会委员、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咨询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和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或参与国家级课题7项(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在国内外重要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180多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行业协会或省部级一等奖13项,多篇论文获“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主要内容
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更高层次的智能化煤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建成的智能化矿井仍然处于初级或中级水平,其系统性、集成性、实用性与行业或生产矿井管理及技术人员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1 6626工程结构

图2 6626工程总体架构

图3 基于6626工程的井工煤矿标准体系框架

图4 基于透明化地测保障的智能化协同管控模式或平台

图5 基于精确时空信息的综采工作面少人或无人自适应截割系统

图6 风链流功能时空分布

图7 “六链流”网状耦合关系

图8 “六链流”协同管控及可视化巡视
-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