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学院携手六校共筑公益实践:笔墨传温度,青春聚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4分类: 无 浏览:149评论:0



PUBLIC SERVICE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公益意识,培育社会公益之心,昆明城市学院联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燕京理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昆明传媒学院及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六所立达公益教育与实践联盟兄弟院校,共同打造“弘扬公益模范精神,传递青春温暖力量”的寒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身边的公益人物事迹,学习并弘扬公益模范精神,提升学生的公益素养和公益实践能力。


截至3月21日,本次公益实践活动“公益人物故事征文赛道”共征集六校作品731件,涵盖了养老院创办人、支教教师、环保先锋等多元公益人物故事。昆明城市学院作为“公益人物故事征文赛道”的终审组织单位,邀请到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云南省作协等文学组织的5位专家评委,对入围终评的29件作品进行了严谨且专业的评审。

为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性与严谨性,终评采用“线上独立评分+线下集中评议”的盲评模式进行。3月28日下午,线下评议会在昆明城市学院海源校区慧宇楼召开。昆明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竹青,社会公益学院副院长黄翮及杨亮、王红彬、陶园园、唐凤莲、马亚珊等5位来自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云南省作协的评委出席。


评议会现场,评委们对“弘扬公益模范精神,传递青春温暖力量”的寒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主题鲜明且意义深远,紧密贴合当下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与推动需求的同时,成功在文学创作与公益实践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文学的力量为公益事业赋能。同学们通过深入挖掘养老院创办人、支教教师、环保先锋等公益人物故事,让那些默默奉献在公益一线的身影走进大众视野;通过文字传播公益故事,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吸引更多人关注公益、投身公益,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公益氛围。
征文作品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各具特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公益事业的热忱与敬意,充分体现出当代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中,不少作品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生动地刻画了公益人物在践行善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坚守,引发了评委们的强烈共鸣。



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从多维度对作品进行剖析,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他们不仅着眼于文学性、结构、语言等常规文学评判维度,更将自身专业领域的独特视角融入其中,为公益叙事增添了别样深度。比如,王红彬站在民族文学的视角,指出“人物塑造要兼顾个体特性与社会共性”,为创作者在展现公益人物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唐凤莲则以儿童文学特有的温情视角,呼吁“用细腻细节来传递公益的纯粹初心”,让公益故事更具情感共鸣点。这些精准到位的评语,既展现出评委们扎实的专业功底,也凸显出公益故事创作中文学性与真实性相辅相成的关键要求,为青年创作者指明了“以文学承载公益之道”的实践路径。评委们以手中之笔为媒介,助力公益精神突破原有圈层广泛传播,以专业评审为桥梁,让青春力量在公益创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肯定作品的同时,评委们也从专业视角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他们认为,创作者需更好地平衡自我表达与人物塑造的关系,防止因过度抒发主观感受而削弱公益人物的立体感;部分作品叙事松散、语言平实,应强化文学性与结构设计,运用创新手法增强感染力;进一步挖掘人物投身公益事业的初心,加深故事的纵深感,提升作品内涵。此外,评委们还呼吁青年创作者在坚守真实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具深度的公益叙事模式,将个体经历与社会议题紧密相连,为公益文学增添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

在充满爱与希望的公益之路上,本次寒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与感动仍在持续发酵。从六校学子踊跃投稿,到专家评委严谨评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昆明城市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校际合作,不断拓展公益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让公益模范精神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传递出更加持久、温暖的青春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益的火种将呈燎原之势,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领我们奔赴充满善意与美好的明天 。
评委简介
王红彬


国家一级文学编辑,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民族艺术研究》(核心期刊)编委、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影视审查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昆明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影视行业协会副会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诗集《初恋的红峡谷》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出版诗歌、散文等文学专著10部。
专业领域:深耕民族文学与影视创作,擅长挖掘社会议题的人文内核。
杨亮


笔名雪中白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云南师范大学特聘讲师多年,现为昆明市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昆明市呈贡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分别发表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边疆文学》《厦门文学》《散文百家》《遵义》《云南日报》《华西都市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网”“学习强国”等省内外电子媒体及书刊杂志上,也有作品选播于原“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昆明电视台”等节目(栏目)。著有散文集《跟着彩云走》,该书荣登2023昆明市全民阅读大会暨第十一届“书香昆明”云南好书人气榜十强,有获奖作品被收录于《说走就走去云南》一书。
专业领域:地域文化书写与散文创作,关注平凡中的社会价值。
陶园园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蒙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云南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曾担任《生活新报》首席记者、《昆明日报·大周末》责任编辑,现供职于《云南老年报》,任《文化周刊》主编。曾在《中国作家》《大众电影》《大众电视》《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春城晚报》《云南老年报》《昆明日报》《都市时报》等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类作品共百万余字。
专业领域:社会人文题材报道,注重真实性与传播力。
唐凤莲


笔名冰蕾,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昆明作家协会理事。在《边疆文学》《滇池》《少年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若干。出版个人散文集《时光的栅栏》,儿童文学绘本《拉祜山上的葫芦娃》《三只小花篮》《青蛙舅舅的礼物》。
专业领域:温情叙事与儿童教育题材,传递公益与教育价值。
马亚珊


笔名慕昭,哈尼族,鲁迅文学院云南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西双版纳州评论家协会主席、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民族文学》《中国青年作家报》《诗探索》《重庆晨报》《云南日报》《少年诗刊》《英国文学》《齐鲁文学》《滇池文学》《西双版纳》等报刊,2016年创建中国诗歌网云南频道“傣乡”诗社,2018年出版个人诗集《天边》。创作的歌曲《美丽的西双版纳,我的家》登上央视频。获得云南省“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报告文学优秀奖。采写的评论集《品茗闻香》和儿童文学作品集《小象嘟嘟和它的小伙伴们》正在出版中。
专业领域:民族文化与社会议题书写。
党史上的今天

内容来源于人民网

本期编辑:张琪媛
内容来源:社会公益学院
一审一校:马境韩 张琪媛
二审二校:陈琛
三审三校:黄隽
监制: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图文信息中心
官方新浪微博:@昆明城市学院
官方抖音: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师大商学院)
(56484371)
先进文化引领校园
打造校园强势媒体

敬
请
关
注
喜欢请点【在看】
给我一朵小花
↓↓↓
标签:公益
-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