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身体的“净化器”,我们的肾脏不仅“任劳任怨”,还“沉默寡言”,出现问题往往隐蔽性极高。
“温柔的杀手”肾脏,就是我们常说的“腰子”。位于腰部两侧,形状像蚕豆,每个肾脏重120至150克。
肾脏,在我们身体中,默默无闻的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帮助人体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调节钙磷代谢(保障骨骼健康)、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维护造血功能等。当人的年龄上升到一定阶段后,身体就会因为生理性衰老出现各种疾病,而肾是最先衰老的器官。肾脏本身的代偿能力超强,即使肾脏功能损失50%以上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极易被忽视。所谓“轻伤不下火线”,如此能“忍”的“劳模”,带来的后果却是致命的。常见的肾病类型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以及更为严重的肾衰竭等。
如果有以下症状就要警惕了!
及早发现肾病的迹象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情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病早期迹象,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成年人每天的尿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突然变少或变多,都可能是肾脏在报警。少尿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多尿则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有关。正常尿液是淡黄色或琥珀色的。如果颜色变深,像浓茶或酱油,甚至有血尿,都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
虽然腰酸背痛不一定就是肾病,但持续不明原因的腰部不适还是值得警惕的。如果还伴有发热、尿频等症状,那就更得及时就医检查了。高血压和肾病关系紧密。如果你新发现高血压,或者血压一直控制不住,那就得查查肾脏了。肾病患者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综合治疗。肾病还可能有晨起眼肿、腿肿、乏力、贫血、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不同肾病类型表现也不一样。养肾和日常饮食关系密切。吃不对,不仅养不了肾,还可能伤肾。这4个伤肾行为 ,很多人都在做。很多人认为多吃高蛋白食物能够增强体质,但过度摄入如牛肉、羊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如此,肾脏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虽然口感独特,但其中的盐分含量极高。长期食用这些食物,会导致体内盐分超标,进而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此外,高盐饮食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肾脏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啤酒加海鲜一起吃,可能成为肾脏的“毒药”。海鲜中含有大量的嘌呤物质,而啤酒中的酵母则能促进嘌呤转化为尿酸。当体内尿酸水平过高时,就会在肾脏中沉积,形成尿酸结石,甚至引发痛风等严重疾病。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成分,具有利尿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刺激肾脏,增加其负担。长期大量饮用这些饮品,可能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养肾饮食有原则饮食原则“五低二高”,包括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钾、低磷、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饮食。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以降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炒菜时尽量少放盐,并避免食用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选择低脂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炸、肥肉等高脂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蛋等。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蛋白质如果摄入过量,尿素氮和肌酐等废物就会增多,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这里要注意,除了肉、鱼等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米饭、面包、薯类中也同样含有蛋白质,所以要加以注意。肾功能减退会妨碍钾的排泄,导致血液中钾含量增多,形成高钾血症。特别是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限制钾的摄入量至关重要。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应适量食用或避免食用。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越是鲜美的食物,磷含量就越高。主要集中在鱼类、肉类、动物内脏中。去除肉类中的磷,可以通过洗→浸泡→切丝、切片、切小块→焯水→烹饪的方式。而蔬菜,可以通过洗→浸泡→切菜→焯水→做菜的方式。多吃新鲜蔬果,以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对于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多吃全谷物杂粮、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
养生小妙招
除了饮食调整外,还有一些小妙招也能帮助你养好肾脏:上下牙齿相互打击,产生唾液后进行吞咽,力度不要太大。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脚趾用力抓地后提起脚后跟,然后身体向下有节奏地颠动。跟泓霖老师一起踮脚↓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肾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肾脏的代谢能力。可以在睡前泡泡脚,梳梳头,帮助放松身体,入睡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及时发现肾脏问题。通过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项目,可以了解肾脏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过度劳累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下降。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身心健康。记住这些健康指南,保护好你的肾脏,让它远离“温柔的杀手”的威胁!不知道怎么办?点击下方加入7天营养食疗体验营,专属营养师带你一起吃回健康好身体↓↓↓
粉丝福利:春天是养生黄金季,养肾更是重中之重!长轻为各位朋友准备了“3道春季养肾菜谱”,助你吃出健康好气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码添加老师领取!
点击 阅读原文,学习更多营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