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陕西宝鸡街头,一个男孩竟在大街上公然对自己的妈妈拳打脚踢。他一把将妈妈按倒在地,一边嘴里粗话连篇,一边嚣张粗暴地对母亲大打出手。
有几个路人看不下去,想上前制止,可是男孩不服管教,反而大骂路人多管闲事。
面对小男孩的打骂,妈妈瘫坐在地上,内心的失望难以言表。后经了解,其实这件事的起因微不足道:男孩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妈妈不同意,男孩情绪爆发,这才有了这荒诞的一幕。评论区一个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估计是夫妻俩从小太宠溺儿子,事事顺着,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其实,这也背后影射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哀:父母“穷养自己,溺爱孩子”,反而自己养育的孩子不知感恩、感情淡漠,成为了不懂孝顺的“白眼狼”。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小红书有位网友曾分享自家侄女的故事。他的哥哥嫂子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入昂贵的国际学校,并且报名了钢琴、绘画、编程等多个兴趣班。然而,这个在外人看来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私下里却对自己的父母不屑一顾。他非常羡慕家里有钱的孩子,说身边同学穿的都是名牌鞋用的都是苹果手机,经常嫌父母给她丢脸。为了孩子,父母节衣缩食、牺牲自己,即便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高昂的教育费用,也咬牙坚持,换来的竟是孩子的抱怨与嫌弃。我认识的一位邻居,她总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自己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要强撑着为孩子准备三餐,确保孩子的每一件衣服都干净整洁。她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地成长,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她的包办。有一次,她因为生病需要休息,无法像往常一样照顾孩子。孩子不但没有表现出关心,反而抱怨没人给他做饭洗衣服。她打着“爱”的旗号,自然而然地包揽一切。不曾想,背后的辛苦不仅没被看见,还让孩子默认为父母照顾自己理所应当。由此可见,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们体验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经历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艰难......父母对孩子过多关爱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他们只有从苦中苦才能去寻找甜中甜。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不懂孝顺的“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深沉而有节制的。”真正的爱,不是无休止的给予,而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适时地引导和放手,让他们在挑战中学会坚韧,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同理。河南有一位妈妈的做法就值得称赞。她从小就教孩子做各种家务,孩子5岁时,已经学会从菜市场挑菜、买菜,每天帮着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早晨,他自己起床,整理床铺,然后准备自己的早餐,学会了如何煎鸡蛋,煮粥,摆碗筷......。
除了买菜做饭,男孩在种植盆栽方面,也是一个小专家:从松土、种植、埋土、浇水、修剪花枝,一套动作下来,独立又熟练。这位妈妈解释她这样做的初衷:“我不希望孩子髙分低能,学习分数可以不好,但基本的生存之道一定要懂得。”孩子能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也能体会到父母平日的辛苦和不容易,会感恩父母的付出。说一说我闺蜜的一个教育经历,闺蜜儿子初三考试结束后特别想要苹果手机,一直缠着让妈妈给她买。但是闺蜜并没有直接给他买,而是“资助”了2000元,其它的费用她要自己去挣钱凑齐,孩子为了买到心心念念的手机,去工厂干了一个月的流水线,当终于凑齐了买手机钱后,却又舍不得买了。后来,他换了个便宜的手机,剩余的钱,给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个礼物。一个月的打工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爸妈赚钱不容易。孩子也会在尝试的过程中,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要求全盘接受。家长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规则意识,教会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说“不”。换言之,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给孩子立规矩,等我们感到疲于应付再来对孩子说“不”时,一切都晚了。比如说,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先到先得,遵守"等待"规矩;做错事要道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想要孩子飞得高,却又不迷失方向,父母就要始终牢牢拿好那条线。如果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年纪,家长选择了放纵,等孩子长大了,从没被规矩“约束”过的孩子,就没有敬和畏,不知道危险的边界在哪里,往后的灾祸就跟着降临了。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去教、用智慧去引,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懂得“爱”父母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