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体内有癌“屁”先知?放屁出现3种情况,或是疾病信号

发布时间:2024-12-03 11:30分类: 浏览:218评论:0


导读:放屁,其实是肠道正常运转的一种表现。我们每天都会吃下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它们来自蔬菜、水果、谷物等。由于人体缺乏所需消化酶,一部分碳水化合物最终进入大肠,依靠微生物的帮助分解发酵后再...
放屁,其实是肠道正常运转的一种表现。

我们每天都会吃下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它们来自蔬菜、水果、谷物等。

由于人体缺乏所需消化酶,一部分碳水化合物最终进入大肠,依靠微生物的帮助分解发酵后再吸收。

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肠道蠕动会将它们推动至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形成我们所谓的“屁”。


一般来说,健康的成人每天会产生500~1500毫升气体,需要10~20次屁才能将它们排出。

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气约占“屁”的99%,它们都是无味的。

屁的臭味主要源自1%左右的含硫化合物,豆子、洋葱、奶制品等大多含有硫的成分。



为什么有人“屁”特别多?





一个人经常有很多“屁”,大概率与饮食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病理性因素。

研究发现,含有多聚糖化合物的食物通常产气较多,包括豆类、乳制品、洋葱、大蒜、甘蓝、花椰菜、红薯、土豆、腰果、燕麦、小麦等。


豆类、薯类、甜食、乳制品、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等吃太多,都可能让“屁量”大增!

豆子是著名的“造屁食物”,含有大量人体不能吸收的低聚糖,当它们进入肠道,细菌便开始分解并产生大量气体。


另外,吃太快、暴饮暴食、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而吃入大量空气,也会使屁变多。

乳糖不耐受者若是吃了奶类等含乳糖的食物,无法被消化的乳糖就会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屁”!


若是屁量大大超过平时,有可能是出现了消化不良、肠道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如果肠道急性感染了一些有害的产气菌,肠道内的食物会过度发酵产气,排出大量的气体,往往伴随浓烈的臭味。

患有激燥性大肠症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腹痛、腹胀及放屁的现象,平时需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及吃太多容易产气的食物。



这3种放屁现象



或是不健康的表现





放屁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需求,屁的数量、气味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情况,甚至有些时候可以发现疾病的端倪。


放屁增多


有时放屁过多或是吃了太多的红薯、土豆等淀粉类食物。

若是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受损,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没有被充分消化的食物进入肠道被细菌发酵,很容易产生较多的气体。

胃炎、胃溃疡、慢性胆囊炎或其它一些器质性疾病,除了引起放屁过多外,患者往往还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消瘦等症状。

另外,便秘患者因大便滞留在肠道内,经细菌的过度分解后也会产生很多气体,这也是老不拉屎就会屁多的原因。

放屁很臭


放屁很臭,有可能是吃了大蒜、洋葱、韭菜等含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或是吃了太多的蛋白质类食物。

乳糖不耐受人群若是吃了奶制品,乳糖不能被小肠吸收而直接进入结肠,肠道细菌与乳糖产生反应而导致放臭屁,蔗糖、果糖等不耐受也会如此。

若是排除饮食原因,放屁比较臭可能是出现了肠道细菌感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容易产生臭气。


频繁放臭鸡蛋味的屁,同时伴随便秘、腹痛、粘液排出等症状,就需要警惕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

胃肠道溃疡或肿瘤出血等问题,血液在肠腔内经细菌分解会产生独特的腥臭味,有点类似变质的海鲜,伴随黑便的话需高度重视。

没有屁放


放屁太多不好,一直不放屁也可能有问题。

长期不放屁的人,往往会出现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或消失等症状,可能是胃肠轻瘫、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等问题引起。



有“屁”快放,



憋屁或导致便秘!





放屁的声音、气味,往往让很多人感觉羞耻,有的人就会“憋屁不放”,特别是在坐电梯、开会的时候。


殊不知,憋屁居然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长期憋屁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功能,造成消化功能的下降,导致便秘症状;若本身存在便秘情况,则会使症状加重。

此外,屁中的废气被肠壁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经过肾、肺、肝等再次代谢,会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

有屁就放,不要憋着,正常的生理运转而已。


参考文献



[1]约瑟夫. 屁背后的小秘密[J]. 江苏卫生保健,2019(11):51.

[2]张文茹. 放屁喷粪 当心直肠肿瘤[J]. 医药与保健,2012,20(3):10.

[3]赵治国. 屁太臭,肠道差[J]. 现代养生B,2014(11):20-20.

[4]胡洋. 别拿“屁”事不当回事儿[J]. 健康博览,2019(4):28.



往期推荐

Review past  ▶▶▶

1.身体出现5个症状,可能暗示胃癌来临

2.猝死前5分钟,身体经历了什么?

3.没掏的耳屎,最后都去哪了?







点个“在看”,传递健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