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hina Programmer's Day
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程序员节”于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AI如潮水向未来,共命运不得不AI”为主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位重磅嘉宾发表致辞寄语,并由诸多企业和高校嘉宾从技术、产业和研究培养等角度展开分享,全方位诠释程序员的成长之路。云和恩墨创始人兼总经理盖国强受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在数据库领域深耕了超过20年的盖国强也曾是程序员出身。他在演讲中表示,在数据库领域有太多杰出的程序员,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能力和刻苦钻研撬动了数据库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盖国强特别提到了四位图灵奖获得者——Charles W. Bachman、Edgar F. Codd、James N. Gray以及Michael Stonebraker,并讲述了他们改变数据库世界的故事。Charles W. Bachman因其在数据库系统设计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被誉为“数据库之父”。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状数据库系统,并因其不懈探索的精神赢得了图灵奖。盖国强提到,Bachman的朋友曾这样评价他:“Bachman从未停止试图了解事物的运作,并试图使之更好地运作。”这一评价不仅彰显了Bachman对技术革新的执着追求,也激励着每一个程序员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与改进的动力。随后,盖国强讲述了Edgar F. Codd的故事。Codd发现当时数据库领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于是他从数学出发,经过缜密思考,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关系数据库理论,这一模型以关系代数为理论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数据库技术的进步。以上这两位科学家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程序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激励着每一位程序员去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而盖国强此次分享的另外两位科学家的故事则对程序员的职业发展之路很有启发意义。James Gray最初加入IBM时,其研究方向是操作系统。然而,在IBM内部,操作系统已经十分丰富多样,这让他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直到他的上司Leonard Liu建议他转向研究数据库领域。这一建议最终改变了Gray的职业轨迹,使他成为了数据库技术领域的佼佼者。Michael Stonebraker在博士毕业之际,对当时研究的马尔可夫链算法失去了兴趣,亟需寻找新的研究方向。这时,他得到了教授Eugene Wong的建议,阅读了Codd的论文,并由此踏入了数据库研究的领域。这其中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Jim Gray和Michael Stonebraker的早期职业生涯给予了重要指引的是两位华人科学家。Leonard Liu中文名叫刘英武,中国湖南人,他是IBM中职位最高的华人,领导了SQL的发明和实现,也是数据库团队的负责人;Eugene Wong本名王佑曾,中国南京人,他指导了Stonebraker在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并一起创立了Ingres公司,是数据库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得益于这两位前辈的指引,数据库领域多了两位天才般的图灵奖得主,这也彰显了东方智慧在全球数据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及对数据库未来发展的看法,盖国强认为AI会改变数据库的世界。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数据库应当是万事万物都被数据化之后,通过AI选择最适宜的存储方式落地到种类繁多的不同的数据库当中。而当用户的需求提出来时,AI再到不同的存储上去找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给出结果。他说:“比尔·盖茨在1994年提出过一个观点,它叫作未来应该让数据唾手可得。那我认为今天AI技术的发展让这一愿景更接近现实。”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域的每一次巨大的跃迁,都依托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盖国强表示,中国数据库产业如今正处于这样的宏大背景中:“无论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挫折,或是一些竞争和对抗,它都会促使中国诞生全栈自主可控的软件体系、硬件体系甚至是应用体系,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百年难遇的一个窗口期。”对此,盖国强表示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他鼓励程序员群体积极学习新技术,特别是AI的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盖国强相信,在AI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数据库将更加智能和高效,而这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奋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欲了解更多数据库发展历程中的名人趣事,看国内外数据库的前世今生,欢迎阅览盖国强的全新力作《数据库简史》。
数据驱动,成就未来,云和恩墨,不负所托!
云和恩墨创立于2011年,是业界领先的“智能的数据技术提供商”。公司以“数据驱动,成就未来”为使命,致力于将创新的数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带给全球的企业和组织,帮助客户构建安全、高效、敏捷且经济的数据环境,持续增强客户在数据洞察和决策上的竞争优势,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创新和升级发展。
自成立以来,云和恩墨专注于数据技术领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创新研发了系列软件产品,涵盖数据库、数据库存储、数据库云管和数据智能分析等领域。这些产品已经在集团型、大中型、高成长型客户以及行业云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和商业竞争力,展现了公司在数据技术端到端解决方案方面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