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别让“脑腐”占领大脑,如何重拾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25-02-11 22:49分类: 浏览:709评论:0


导读:.................。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个体的思维和注意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几年中,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


.................。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个体的思维和注意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几年中,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等数字化产品的广泛普及,“脑腐”这一词汇也随之走进了大众视野。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流行词,“脑腐”用以形容人们因长期沉浸于低质、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而导致的精神疲劳和认知能力的下降。然而,“脑腐”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词,它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保持专注力、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地时间12月2日,英国《牛津英语词典》公布年度词汇——“脑腐”(brain rot),这并不是指大脑产生生理性疾病,而是指思想的腐化,反映出人们对网络上“垃圾信息”盛行的担忧。


    图源:牛津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脑腐”:现代社会认知与精神疲劳的隐喻


    “脑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中,梭罗在书中批判当时社会对复杂思想的漠视,认为人们宁愿接受浅薄、单一的信息,而忽略了深度的思考。这种思想至今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脑腐”逐渐成为反映当代人认知能力下降的标志,它提醒我们:过度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我们的思维变得碎片化、表面化,甚至丧失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2024年,随着信息碎片化和短视频的爆炸性增长,“脑腐”成为了年度热词,其使用频率比前一年增长了230%。这一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是否正在侵蚀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专注力。长时间沉浸于碎片化内容(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虽然带来了即时的娱乐和信息获取,但也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愈加分散,深度思考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被削弱。


    专注力的“稀缺”与碎片化信息的双重挑战


    根据《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当代人连续专注的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降至了8秒,这一变化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专注力的挑战。此外,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150次,意味着每6.5分钟就会被不同的信息吸引一次。这些数据揭示了现代人对专注力的丧失,并暴露了信息碎片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信息过载是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然而,信息的增多并未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反而导致了“信息焦虑”。大量的无关信息侵扰了我们的思维,使得我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思考。例如,短视频平台虽然让用户获得了丰富的娱乐,但它们所带来的快速信息更新和感官刺激往往使得观众无法保持长时间的专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无法集中于一项任务或长期目标,进一步导致了认知能力的下降。这也是“脑腐”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脑腐”与专注力:

    如何破解信息碎片化的迷思


    “脑腐”不仅是个体认知下降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信息消费方式的急剧变化:从传统的深度阅读和长时间思考,转变为短平快的碎片化浏览。在这种环境中,如何重建专注力,避免“脑腐”的侵蚀,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深度阅读的缺失与碎片化信息的冲突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深度阅读”成为了稀缺资源。虽然现代人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博客等多样的渠道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往往更注重即时性和娱乐性,而非深度与思考。例如,短视频平台利用快速切换的画面和感官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但这类内容极难激发用户的思考和反思,反而培养了一种短暂的、浅层的注意力习惯。


    与此相对,深度阅读则是提升专注力、进行长期思考和深入分析的有效途径。研究显示,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专注力,还能激发大脑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创新。


    自主思考与信息筛选的能力缺失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尽管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但我们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筛选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信息的无序涌入,使得我们往往无法集中精力去分析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提升专注力的一个关键点是学会信息筛选与主动思考。不仅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出有价值的内容,还要保持对这些内容的深度思考,从而提升认知水平。


    如何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提升专注力


    面对“脑腐”现象和专注力下降的问题,个人和组织都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重建专注力。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设定明确的目标与时间段

    研究表明,清晰的目标设定与时间管理对提升专注力至关重要。采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等时间管理工具,可以通过短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单元,帮助个体保持专注,同时确保在每个工作周期结束后进行适当的休息。这种结构化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焦虑感,并让大脑保持持续的集中注意力,从而在高效的工作过程中逐步提升专注力。


    此外,SMART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也可以作为设定目标的有效工具。通过将目标具体化、量化,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和可行的步骤,能够进一步提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专注度,避免外界干扰的影响。


    减少屏幕时间,进行“数字排毒”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屏幕时间的过度使用成为影响专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 We Are Social 发布的《2023年全球数字报告》,全球用户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平均使用时间为 2小时30分钟,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流往往干扰大脑的深度思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进行“数字排毒”成为一种必要的策略。通过定期减少不必要的屏幕时间,尤其是社交媒体、娱乐性短视频等低价值内容的消费,能够有效防止信息过载对大脑的消耗。


    设定每日屏幕时间限制,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来帮助监控和管理使用时间,能够减少对注意力的分散。此外,养成“无屏幕时段”的习惯,例如每日规定1-2小时的“无屏幕时间”,专注于阅读、写作或深度思考,能够有效促进大脑的集中,避免信息干扰和认知疲劳。


    注重深度阅读和自主学习

    在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深度阅读成为提升专注力的有效途径。与快速浏览的碎片化信息不同,深度阅读能够激活大脑的深层次认知功能,帮助个体保持专注并加深理解。在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纸质书籍或长篇电子书的阅读,将有助于恢复对信息的深度消化能力,提升专注力。


    此外,自主学习也是培养深度思考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利用在线课程、专业书籍等资源,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还能帮助大脑进入更加集中的学习状态。与信息碎片化的内容相比,系统化、深度的学习有助于个体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激发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建立信息筛选机制

    信息过载的时代,个体面临的是无尽的信息流,如何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成为提升专注力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筛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个体需要学会根据个人兴趣和工作需求主动筛选信息,避免被无关信息所干扰。


    企业和组织亦需培养员工的信息筛选能力,帮助他们在处理大量信息时,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信息筛选与决策训练,通过模拟实践和案例分析,帮助员工提高信息甄别的敏感度和深度思考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减少信息干扰,提高决策效率。


    培养冥想与静思的习惯

    冥想与静思被证明是提升专注力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冥想和静心练习能够帮助大脑进入一个更加放松、清晰的状态,从而提高个体的专注力。


    冥想不仅限于传统的坐禅或冥想,静思也同样能提升专注力。通过定期进行静坐冥想、深呼吸或放松练习,能够有效帮助个体清除思维中的杂乱信息,从而达到深度思考和集中精力的目的。即使是短暂的5至10分钟冥想,也能显著改善专注力,并增强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效率。


    *****


    “脑腐”现象的流行,正反映出我们在信息化时代中面临的专注力危机。在信息碎片化、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专注力的丧失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对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专注力并非不可逆转的衰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信息筛选、深度阅读和思维训练等方式,逐步恢复和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只有在日益喧嚣的世界中找回内心的专注,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晰的头脑,迎接更加富有成效和智慧的未来。


    责编 | 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