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校升旗仪式】“微光成炬·携行致远”主题升旗仪式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14 22:21分类: 浏览:170评论:0


导读:“微光成炬·携行致远”主题升旗仪式近期学校开放了新一批校园志愿服务岗位,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志愿精神在校园内悄然生长。细小的善举汇聚起来,也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为校园乃至社会...


“微光成炬·携行致远”主题升旗仪式

近期学校开放了新一批校园志愿服务岗位,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志愿精神在校园内悄然生长。细小的善举汇聚起来,也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为校园乃至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3月10日,以“微光成炬·携行致远”为主题的校级升旗仪式在大操场举行。来自直升初二的郭佳敏同学和直升高一的郭思齐同学担任本次升旗仪式的主持人。

▲主持人郭佳敏、郭思齐



01

国旗下讲话

本次升旗仪式邀请了直升初二的管礼同学、国际部高三的何宜宣同学以及常规初二的邹函希同学进行分享,他们以不同方式为校园优化贡献力量,践行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勿以善小而不为

▲管礼同学(直升初二)

管礼同学分享了他与刘浩然、王一同同学坚持做的一件日常小事。初一时,他们经常在教学楼自习到很晚,发现年级走廊和教室的灯在几乎空无一人时依然亮着。于是,他们开始主动关闭这些电灯,这一举动逐渐变成了他们三人之间默契的约定,也成为了他们为校园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的方式。


管礼同学说,他发现身边其实有许多人都在为集体默默贡献力量。有时关灯时,他们会遇到仍在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加班的老师;在流感季节,张驰昀和李天歌两位同学会在饮水机旁放置口罩盒,方便有需要的同学自取。这些温暖的细节让他意识到,同学们都在以实际行动彼此帮助、相互关爱。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管礼通过担任学科助理、导师助理等岗位,为同学们和年级做了更多事情。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满足和快乐。服务与奉献的形式虽各有不同,但价值不分高低。即使是举手之劳,只要持之以恒,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带来积极的改变。


以行动创新推动环境保护

▲何宜宣同学(国际部高三)

何宜宣同学是BNDS Blue Cogitator(BBC环保社团)的联合社长之一。高一时,她首次了解到BBC社团的废纸回收项目:通过设置回收箱收集废纸并与纸厂合作,将其转化为再生纸。三年间,社团成功回收近两吨废纸,这一环保理念深深吸引了她,促使她加入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BBC社团的三年里,何宜宣通过参与志愿项目,深入了解了校园生态问题以及环保组织在实际运作中的挑战。社团不断更新工作方法,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比如与校园餐厅合作,回收咖啡渣用于开心农场堆肥,推动可降解餐具的使用。


随着社团的发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BBC与版画社、观鸟社、光影Photography等社团合作,在798艺术区策划了首场环境艺术展,用艺术表达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将环保成果推向校外,吸引更多人关注北京快速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此外,他们还与已毕业的陈思如同学合作开发校园文创产品,将收益投入新的环保项目,践行“商业向善”的理念。


这些经历让何宜宣感受到,志愿服务不仅是用自己的力量让社区变得更美好,更是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关注社会问题,在克服挑战和创新中实现梦想。BBC社团的故事从一个简单的废纸回收项目开始,却点燃了更大的环保理想。


校园活动的幕后点滴

▲邹函希同学(常规初二)

去年三月,邹函希同学通过竞选成为校学生会常委,并深度参与了多个校园活动的筹备工作。作为策划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分享了2024年狂欢节的幕后故事。从去年十一月初起,团队便通过头脑风暴,提出了多个创意方案,最终确定了“葫芦娃找爷爷”这一充满童趣的主题。备受好评的“十一教师综合素养考试”和“根据碎片信息猜测老师身份”等活动,也是团队在大胆想象和反复打磨中诞生的。筹备期间,团队成员常常在会议室连续讨论两三个小时,齐心协力将方案从雏形推向完善。


邹函希还回忆了与宣传团队和设计团队负责人童慈恩、周珈仪同学一起在校园内踩点张贴地贴的经历。狂欢节前,她们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反复估算游玩路线和聚集点,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此外,她讲述了狂欢节当天三座万花筒的诞生历程。三个团队在搭建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和失败,常常忙碌到深夜,只为让成品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


邹函希说,深度参与校园活动的策划让她意识到,大型活动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默默付出与紧密协作。随着学生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她呼吁更多同学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提交关于优化校园的提案,为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发言回顾








(右滑回顾何宜宣、邹函希同学的精彩发言)

管礼(直升初二)

(下滑查看完整版)

大家好,我是来自直升初二的管礼,很荣幸能在这次升旗仪式上与大家分享我们每天都能做的一件小事。


初一时,我和刘浩然、王一同同学经常因为自习而待到很晚。每次离开时,年级已经几乎空无一人,但走廊和教室的灯却依然亮着。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第一次试着去关掉它们,一个开关、两个开关……灯光一盏盏熄灭,我们站在黑暗中对视了一下,竟然有点自豪地笑了。从那以后,我们就非常默契地开始了一个小小的“仪式”, 每次离开时,我们都会从走廊的两头开始关灯,直到在中间会合。我们会开玩笑地说:“我们走后的楼道是一点儿光明也没有的。”有时候,如果有人先走,还会叮嘱一句:“记得关灯!”这一关,就是一年多。走廊的黑暗成了我们的成就,关灯的习惯成了我们的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出于一份善意,做出了这个举动。我们并不求回报,只是为了内心的踏实,希望能够为校园环境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其实,在这一年多里,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和我们一样默默行动的人。有时我们关灯时,也会碰到仍有同学在教室里认真打扫,也会遇到仍在加班的老师们。每当这时,我们就会选择悄悄走开,为他们留下一两盏灯。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动人的小细节:流感季节时,张驰昀、李天歌同学在饮水机旁放了两个口罩盒,上面写着:“需要请自取。”他们并未署名,也不宣传,有时口罩会被用掉一些,他们又会悄悄补上。直到有人辨认出他们的字迹,这才真相大白。这样温暖的细节,让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孤独的,同处一个集体的我们,都在互相帮助,彼此关爱。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多。于是,我参选了学科助理和导师助理,积极参与升旗仪式、表彰会等活动,尽力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年级的日常活动提供帮助,带来一些便利与欢乐。虽然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我却在其中找到了满足和快乐。至今,我们依旧坚持每天放学后关闭不再需要的灯光,尽力节省能源。


关灯,最开始时只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可回头再看,它却有了更深的意义。我们在默契的行动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明白了为集体奉献力量,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举动,一份坚定的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个关灯的人,那个捡起地上纸片的人,那个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的人。服务与奉献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即使是像关灯这样的小事,我依然为我们所做的感到自豪。只要乐于奉献、敢于坚持,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谢谢大家!

何宜宣(国际部高三)

(下滑查看完整版)

大家早上好,我是国际部高三的何宜宣,也是六年荣誉社团BNDS Blue Cogiator(BBC环保社团)的联合社长之一,很高兴可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社团故事。


高一入学时,我第一次了解到了BBC社团的废纸回收项目:学校每天的印刷打印会使用大量纸张,这些材料往往只会被使用一次,随后就被丢进垃圾桶,最终成为城市焚烧垃圾中的一部分,化为尘埃。社团的创始学长学姐们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解决路径:在楼道中设置废纸回收箱,鼓励师生将不再使用的纸张投放其中,再与纸厂合作进行回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社团共回收了近两吨废纸,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崭新的再生纸。


这个志愿服务项目的独特理念和环保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个“青年梦工厂”。在BBC工作的三年里,一次次废纸回收的志愿服务让我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近距离发现身边的生态问题,也逐渐了解了环保组织在实际运作中的困难。有了这些经历,我更加希望能为校园生态贡献一份力量。


为了让废纸回收发挥更大效力,我们的团队在去年成功将其升级为了“纸张回收”校级志愿服务项目。此外,我们还与远翥楼一层轻食餐厅合作,回收咖啡渣进行堆肥,反哺“开心农场”的种植;并与七层餐厅商讨减少塑料餐具的使用,推动可降解餐具的普及。


从社员到社长,我在不同的环保项目中不断发现新的需求,我的心中更点燃了一种使命感。我决定“想到,就去做!”——带着能量与希冀,从校园出发,倡导更多人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创新真正有意义的环保项目。BBC也以志愿服务为契机,吸引并凝聚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成长为一个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梦想孵化器”。


去年,我们与版画社、观鸟社、光影Photography等多个社团合作,在798艺术区策划了首场环境艺术展,用艺术表达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北京快速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此外,我们还与已经毕业的陈思如学姐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小秃子”校园文创,并将收益投入新的环保项目,践行商业向善理念。


这些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社群”与“合作”的力量。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团、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我们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5场生态艺术展览,与全球青少年环保者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呼吁更多人从小事做起,关注并践行环境保护。我们的努力不仅在校园内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收获了校级奖学金,也得到了中国中学生公益白皮书、和联合国青年气候大会的认可。


对我来说,志愿服务不仅是用自己的力量让身边的社区变得更加美好,更是汇集更多人的力量,关注社会问题,在一次次克服挑战与创新中实现梦想。BBC社团的故事,从一个小小的废纸回收项目开始,却点燃了更大的理想。怀揣这份理想,我们会并肩前行,不断努力让它在校园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中绽放光芒。谢谢大家!

邹函希(常规初二)

(下滑查看完整版)

大家早上好,我是常规初二的邹函希,也是第27届校学生会的常委之一,很荣幸今天能够与大家分享我作为学生会成员的经历和感悟。


去年3月,当看到校学生会常委换届的消息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一直渴望参与到校园活动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报名参选了学生会常委,经过两个月的竞选过程,期间包括模拟策划校园活动和探讨处理学生提案等,最终我成功当选,成为了学生会常委之一。对我而言,这将是一段未知但充满惊喜的旅程,更是一个为同学们服务、为校园增光添彩的宝贵机遇。


一直以来,66号音乐节、狂欢节等校园活动都备受瞩目和喜爱,其背后是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与精心策划。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狂欢节的幕后故事。去年十一月初,核心团队便开始为这场盛会做准备了。在前期筹备阶段,会议以头脑风暴为主,大家畅所欲言,各种创意想法如泉涌般迸发,提出了不下十个方案。在一轮又一轮的热烈讨论后,“葫芦娃找爷爷”这一充满童趣的主题,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在开幕式上亮相。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喜爱的“十一教师综合素养考试”和 “根据碎片信息猜测老师身份”的活动,也是通过团队大胆想象,并不断细化后成功实施的。那时我们常常在会议室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尽管持续高强度的思考令人疲惫,但你一言我一语,氛围轻松又热烈。随着大家齐心协力地推进,狂欢节方案从最初的雏形逐步丰满,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


还记得狂欢节前,我与宣传团队的另一位负责人童慈恩同学、以及设计团队负责人周珈仪同学,一同在校园内踩点,确认各地标的张贴位置。我们从远翥楼出发,直至容光楼,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之间,反复估算大家在狂欢节当天的大致游玩路线与聚集点,统计每个地点所需的地标数量,斟酌最佳张贴位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会重返先前的地点再次确认。忙碌与讨论间,天色渐渐暗下来,虽然身体疲惫,但心中充满期待。


事实上,这只是狂欢节各团队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的缩影。大家还记得狂欢节当天校园里那三座万花筒吗?它们流光溢彩,点亮了独特的狂欢氛围。而在这美丽的背后,是三个团队一个多月的创意与努力。从灵感到草图,从选材到搭建,其间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和失败。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蓝图,在十二月的许多个深夜,仍有一群人在缘宫忙碌着。最终,他们成功地让万花筒的流光溢彩,真实地在我们身边跃动起来。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场大型活动是许多人默默付出与努力的结晶。正是这种协作和坚持,才让设想成为现实。


今年的学生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作为学生会常委,我的身份也将迎来转变,与其他主席团成员共同考察新的常委候选人,听取和处理同学们对校园建设的相关提案。校园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和支持,我们期待并欢迎更多的同学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为校园建设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大家感叹校园活动的精彩时,背后是你们的热情与努力,是你们的行动和奉献写下了这些动人的故事。谢谢大家!



本文字数:5070




文字 / 郭思齐 郭佳敏

供稿 / 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