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资讯|根网每周行业资讯(03.10-03.16)

发布时间:2025-04-15 01:02分类: 浏览:81评论:0


导读:本文共 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1宏观经济、政策1、经济主题记者会丨提高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四个“加力”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发...

本文共 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1

宏观经济、政策

1、经济主题记者会丨提高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四个“加力”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从抓好落实的角度已经在这次提交两会的计划报告上提出了十方面具体工作的安排,各方面比较关心的四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加力”:
第一个“加力”是把促消费和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力提振居民消费。比如说消费品以旧换新这项工作去年就开始了,今年从1500亿的量增加到3000亿,整个量翻了一倍,量增加了,支持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还比如适应多层次、多元化消费的需求,我们还将鼓励各个方面创造、创新丰富消费的场景,近期有一个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方案,很快会公布实施。
第二个“加力”是把补短板和增后劲更好结合起来,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在政府投资方面,像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包括预算内投资,单单这三大块加起来有五万亿左右。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效率,做好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和实事。在民间投资方面,去年我们引进民间资本,全面参与核电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去年我们也向民间资本推出了八千多个重大项目,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布局,也还将在铁路、核电、水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项目。
第三个“加力”是把培育新动能和升级传统动能更好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一方面,我们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近期我们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的就是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的企业。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化解重点产业结构的矛盾政策措施,我们将分行业出台具体的方案,推动落后低效的产能退出,扩大中高端产能的供给,让供给侧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四个“加力”是把点上的突破和面上的提升更好结合起来,加力深化改革开放。比如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指引,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深入开展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行动,降低各领域各环节的不合理成本,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同时也加快推动解决拖欠账款等大家比较关心关注的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会同有关方面和有关部门,协作协同,加强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就业、消费、区域等领域的政策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提高宏观政策的组合效应,努力完成全年的发展目标任务。

  

2、国民经济和财政预算报告亮点聚焦

今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视兼顾新兴产业培育和供求关系调节,在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方面做出更多部署,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心也有进有退。扩内需政策重心仍聚焦基建、制造业投资、消费,促消费不仅加大以旧换新实施力度,还在收入端推出更多措施,扩投资更强调提高效益,边际上增加对土地和地产收储的支持,并给地方更多自主权。

财政预算报告方面,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提升,主要受益于第二本账发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新业态税收制度改革有望在今年逐渐落地,前者有助于缓解地方收支占比不平衡的矛盾,减轻生产企业资金压力,并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后者的目的一方面可能是平衡新业态和传统业态的税负,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在减轻新业态相关税收向大城市过度集中,以及税收征管困难等问题。


3、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四部委详解两会民生大礼包

发放育儿补贴、建设“好房子”、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今年全国两会发放了一系列民生大礼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民生主题记者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四位部长就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
关于今年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用两句话来概括:稳定和扩大就业任务繁重、承压前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
王晓萍提到,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以上,还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实现稳定就业。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可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鲜明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将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和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这些都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前两个月情况看,节后企业开工复产加速,农民工外出更早、流动有序,就业市场开局良好。”王晓萍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体现了稳就业、惠民生的需要。明确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也体现了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要求。人社部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2

证券期货业要闻

1、资金追逐科技类ETF 互联网主题基金大幅上涨


ETF市场方面,上周149只ETF复权单位净值上涨超5%,其中9只ETF涨幅超10%。从主题上看,互联网科技ETF霸屏涨幅榜,包揽涨幅前14名。华夏、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涨幅居前,依次为12.03%、11.89%;易方达、华宝、富国、博时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复权单位净值涨幅均超11%。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表示,这一轮港股牛市,主要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牛市。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网科技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市场经过了三年多的调整,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已经跌到了十几倍市盈率,将来出现估值修复是大概率的事件。另有分析认为,在“AI+”产业链爆发的背景下,拥有较多AI应用和底层技术的港股科技公司或迎来产业生命周期的“第二春”。
2、最高检: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检察机关将坚持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持续加强与中国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检察履职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葛晓燕介绍,2022年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证券犯罪366件1011人,起诉案件数、人数年均增长30.5%、16%;起诉私募基金犯罪598件2805人,最高检挂牌督办三批24件重大涉私募基金犯罪案件,目前已有16件提起公诉。
据介绍,2021年9月最高检设立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以来,全面深化履行检察机关推动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的法律监督职责,建立了规范高效的证券案件交办制度,不断提升办案质效。最高检还不断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公安部、中国证监会等共同推进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加强证券犯罪检察专业化建设,提升证券执法司法水平。
最高检21日发布了以证券犯罪为主题的第55批指导性案例,涵盖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违规披露、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重点打击领域,对上市公司实控人、董事长、高管、金融从业人员、中介组织人员以及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等全链条追责,为司法办案提供参考借鉴。
最高检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表示,检察机关将持续加大对财务造假、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等重点领域犯罪的惩治力度,对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犯罪保持高压惩治态势;加强对证券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准确认定利用金融衍生品操纵市场,利用私募、信托产品实施场外配资等证券犯罪新手段,及时揭露和打击新型金融违法犯罪。检察机关还将在完善证券检察工作机制、加强检察履职与行政监管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发力,并通过编发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诚信经营、合法交易、依法履责,促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3、QDII基金重仓股大胆突破 标的范围扩至非港股通

港股流动性出现重大改善后,公募QDII基金重仓股的覆盖范围,正从纳入港股通名单的标的延伸到非港股通标的。由于港股市场特殊性,股票的流动性以及定价逻辑很多时候可能比基本面更为重要,基于谨慎性原则,QDII基金尽管未在基金合同上明确约定投资对象必须是港股通标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合同约定只能买入港股通标的的A股基金、港股通基金保持一致。
原因在于,纳入港股通名单的股票,QDII基金买入后就有了南下资金的支持,不会陷入“孤军作战”。但随着港股市场热度飙升以及流动性大幅改善,不少QDII基金不再拘泥于港股通名单,开始买入非港股通公司股票并收益颇丰。


3

全球经济新闻

1、马耳他驻华大使:中国5%左右GDP增长目标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大使看两会
去年,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挑战下仍实现5%的GDP增长目标,2025年又继续设定相同目标,这对全球经济都是利好消息。”
马耳他驻华大使白瀚轩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白瀚轩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得越多,就能更好地带动其他国家,因为全球经济也会增长,这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确实令人惊叹。”白瀚轩尤其关注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科技突破,对“深度求索”(DeepSeek)等创新成果表示肯定。他认为,现代化产业和新质生产力能够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白瀚轩介绍,作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马耳他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进一步开放市场、消除贸易壁垒的内容令他十分振奋。他强调,在当前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欧洲与中国应继续推动自由贸易,在公平竞争、遵循世贸组织规则的基础上深化合作,这将惠及全球经济和全人类。
绿色经济是全球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白瀚轩在中国各地参访时见证了风电行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在海南还是内蒙古,中国的大型风力发电项目都令他印象深刻。白瀚轩提到,马耳他目前正计划扩大海上风电设施,中国企业已在马耳他参与能源项目,他期待未来两国在这一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2、德国《经济周刊》: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引发新的欧债危机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7日刊登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题为《特朗普可能引发新的欧债危机》的文章。文章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将欧洲、尤其是德国作为其贸易战下一个目标。欧洲决策者应该为贸易战做好准备。
美国日前威胁对来自欧盟的输美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不过,美国政府或许应该考虑一下欧洲大陆的经济困境:德国经济正处于低迷中,而意大利和法国正努力解决较为严重的公共债务问题。或许到那时,美国政府就会意识到,关税政策——作为“美国优先”议程的一部分——可能引发欧洲的经济衰退和欧元区债务危机。
文章说,继钢铝关税之后,特朗普正考虑对汽车和医药产品征收关税,而这些产品中很大一部分由美国进口自德国。此外,美国还威胁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并将矛头指向与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2024年,德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望达到创纪录的720亿美元。
文章说,在意大利和法国,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目前高于2010年至2012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时的水平,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外,德国经济下滑将导致这些国家的出口需求下降,从而加大其减轻债务负担的难度。
文章指出,美国金融系统严重依赖欧洲经济。欧元区经济衰退对美国股市而言可能是个坏消息,因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的利润大约有40%来自海外业务。美国新一届政府致力于推进“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时候,欧洲决策者应为贸易战做好准备。


3、西班牙学者:美关税政策将引发通胀 造成全球经济不稳定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西班牙IE商学院教授费利克斯·瓦尔迪维索近日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这一政策将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西班牙IE商学院教授 费利克斯·瓦尔迪维索:美国加征关税这一政策,会造成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很糟糕的。一方面,它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会对渴望经济稳定的民众造成严重影响。


4

企业动态/IT科技动态

1、东软医疗光子计数CT再创历史

2、红帽与软银合作实施AI-RAN,提升网络性能与能效

3、NetApp革新ASA A系列块存储解决方案,全面推动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升级

4、MWC25爱立信携手产业共同迈入未至之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