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球CEO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AI出海新兴市场,抓住技术革新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5-04-18 00:37分类: 浏览:27评论:0


导读: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霸占了全球社交网络的头条。紧接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穿着大花棉袄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成为全世界范围的热议焦点。从大模型到人工智能代理,再到智能终端...

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霸占了全球社交网络的头条。


紧接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穿着大花棉袄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成为全世界范围的热议焦点。


从大模型到人工智能代理,再到智能终端,中国在AI领域与美国展开了全面的竞争。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通用大模型的不断涌现,致力于出海的中国科技公司,也逐步在全球市场尝试将AI技术与场景结合,探索新的可能性。尤其是新兴市场,技术革新的浪潮正在悄悄改变这些地区的产业江湖。没有人知道,这场由AI引领的变革即将带来什么。


从AI基建到应用 全面抢滩新兴市场


ChatGPT的出现开启了全球的“AI时代”。尽管面临着能源消耗、知识产权、伦理与隐私等方面的争议,依然有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了AI相关的布局。今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就宣布启动2000亿欧元AI投资,其中200亿欧元用于建设4座AI超级工厂,配备10万颗先进芯片,重点训练复杂工业与医疗模型。差不多同一时期,韩国政府表示将在2027年建成国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动实现“全球AI强国前三”(“AI G3”)的奋斗目标。


为抓住AI技术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速布局AI产业,通过国家战略和政策推动AI技术应用与生态建设。


以东南亚为例,新加坡在2023年更新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致力于通过三大系统、十项抓手以及十五项行动,支持该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


印尼则制定了《2020-2045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蓝图》,吸引英伟达等国际企业投资2亿美元建立AI中心。


泰国同样在紧锣密鼓规划AI人才培养,发布《泰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与计划(2022-2027)》,目标建立数据中心,到2027年至少培养3万名AI相关的人才。


中国出海企业并没有错过这轮AI战略窗口期。


在新一轮激烈的大模型竞赛中,中东与东南亚成为中国科技公司海外算力部署的重要领域。


今年2月,腾讯云、DeepSeek在同一天宣布了在中东建设或运营数据中心的消息。而在东南亚,TikTok、阿里云等巨头在更早之前就已部署了数据托管服务、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中心。


除了数据中心与算力的基础设施投资之外,中国企业亦加快了其在AI产业模型层、应用层的出海速度。


在B端供给侧,中国出海企业凭借其在智能化水平的领先优势,为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多AI产业级应用的新模式和新尝试,并逐步在工业制造、医疗、金融、农业等领域运用渗透,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阿里云、腾讯云为东南亚企业提供智能客服和数据分析服务,华为在非洲部署星河AI网络解决方案,支持本地数字化转型;大疆在巴西推广AI驱动的农业智能解决方案,用于作物监测和无人机植保;而商汤、依图、旷视、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公司,2022年左右就已经部署海外市场,在东南亚、沙特等区域提供人工智能技术和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无人机出海赋能农业生产


而在离消费者更近的C端,字节、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在海外推出大模型产品,中小创业团队和独立开发者,则以更灵活的方式在全球市场崛起。效率工具、电商物流、社交、内容创作等领域的运用可谓百花齐放。


据全球知名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近期发布的最新全球消费级AI应用排名,在网页端AI应用排行榜中, DeepSeek排在全球第2名,仅次于ChatGPT。此外,字节跳动、月之暗面、MiniMax、快手的产品也都进入了前20位。在移动端AI应用排行榜中,百度、阿里夸克、字节跳动豆包分别排在第4、第6和第7位,深度求索的DeepSeek排在第14位,美图公司旗下的美图秀秀、BeautyPlus分别排在第17位和第20位。


全球知名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近期发布最新全球消费级AI应用排名


与此同时,AI社交应用产品也纷纷涌现。2023年,字节跳动推出了主要面向新兴市场的AI社交产品Cici,基于豆包大模型,内置多个AI角色,聚焦情感陪伴与社交互动。另一个中国AI科技公司MiniMax上线了同样主打海外市场的AI社交产品Talkie,截至2024年8月,累计下载量突破1700万次。


随着AI生成效果的提升,海外短剧、游戏、网文等应用中的AI内容生成比例在逐步提升,如通过文本分类、命名支持、情感分析等功能赋能写作,通过视频场景生成、本土化换脸、翻译本土化、字幕编辑及生成等赋能短剧创作等等。如据去年10月的公开数据,快手可灵AI已有超过360万用户,累计生成3700万个视频、超一亿张图片。而字节跳动则推出了面向海外的生图工具产品PicPic,持续发力AI出海。


而在电商物流领域,AI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极兔近日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计划利用AI技术,高效协同跨区域、跨语言的运营和服务,探索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智能选品、仓储管理、智能客服等是电商行业AI运用的主要场景。SHEIN、Temu等电商巨头,都已经开始通过AI分析新兴市场本地消费偏好,以优化选品与智能推荐。此外,尽管智能客服一直被诟病为“人工智障”,但大幅提升智能客服的运用比例,以减少人力成本,已经是无法逆转的行业趋势。


从行业生态角度,目前的人工智能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基建层、模型层、中间件层、应用层。


其中,基建层包括了芯片、云计算等技术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AI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模型层则包括了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如以GPT-5、DeepSeek等大模型正在持续优化多模态模型能力,而垂直模型则将AI与医学、法律、金融等专业场景相结合,通过小样本学习降低数据需求,加速行业渗透。


中间件层主要提供开发工具与推理优化技术,解决大模型落地过程中数据集成、应用集成等问题,降低开发门槛与应用成本。


应用层即AI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层,从B端的工业链管理、AI辅助诊断系统,到C端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图片生成工具、客服机器人等等,均属于这个范畴。


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AI出海,已经涵盖了基建层的算力部署,模型层以及应用层的消费端应用及生产效率提升等,十分全面。


是机遇还是挑战?商业化条件尚待成熟


毫无疑问,在AI领域新一轮的竞争中,新兴市场是各方的必争之地。


近年来,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等因素,客观上推动了出海企业在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布局。据标普全球预计,到2035年,新兴市场将在塑造全球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5%。


以东南亚为例,这里拥有6.5亿人口,平均年龄30岁,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5%,网民数量达4亿。作为众多中国企业的出海首选目的地,来自中国的电商、社交APP,游戏及娱乐内容等,在这里有极高的渗透率和普及度,这不仅推动了当地用户数据存储、传输的爆炸式增长,也为出海企业AI技术的广泛运用提供足够的动力和产业基础。


再如中东,随着各石油国致力于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向数字经济转型,该地区的电商、社交、游戏电竞、人工智能等行业均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出海企业的青睐,而海湾六国高达99%的互联网渗透率、可与发达国家媲美的人均GDP水平,以及年轻化的人口结构,都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除此之外,低廉的电力成本、丰富的土地资源等禀赋,也成为出海巨头在新兴市场布局算力资源的重要理由。


不过尽管前景广阔,但中国企业要在AI出海中实现增长,也并不容易。


首先是极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沙特、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方关注的市场,可以看到多个科技巨头的身影:微软在印尼、马来西亚投资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AWS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建设数据中心;英伟达与印尼电信巨头合作建立AI中心,布局生成式AI和医疗领域;谷歌云宣布在沙特建立全球AI中心,承诺未来10年对沙特经济贡献700亿美元,为100万沙特公民提供技能培训。


除此之外,出海企业还面临着来自新兴市场本土企业的围堵。印度SigTuple等医疗AI初创企业凭借本地洞察挤压中国的市场份额;新加坡、印尼正推动本土AI生态建设,要求技术主权。


算力资源的紧张亦是出海企业推动海外AI技术应用的关键阻碍。


尽管DeepSeek的技术路径大大节省了AI大模型的算力消耗和成本,但眼下算力的成本依然巨大,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出海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着更多风险:中国AI企业高度依赖英伟达A800/H800芯片,算力效率较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且面临美国出口限制;部分C端应用依赖GPT模型训练,OpenAI对中国开发者的API限制加剧技术风险。



合规和数据隐私也是一个掣肘。不论是中东还是东南亚、拉美,都对数据安全做出了规定,如印尼出台了《个人数据保护法》,巴西颁布了《通用数据保护法》,这些各国的法规要求差异巨大,对AI出海的合规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人才的不足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制约着AI技术在新兴市场的广泛应用。不论是东南亚、中东,还是拉美、非洲等市场,尽管人力成本较低,但其高科技人才,尤其是AI人才都极其短缺。同时,网络覆盖不均、网络信号差、智能终端设备性能不足等问题,也都大大限制了AI技术的应用场景。


以拉美为例,据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有关报告显示,到2025年,预计拉美地区5G网络平均渗透率仅为7%,其中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或超10%,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将达到14%。彭博社亦指出,拉美移动网络渗透率较低,2G、3G和4G网络渗透率不足80%。


不过,最不能忽视的,依然是变现问题。消费端层面的AI应用,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变现路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根据SensorTower数据,2024年全球生成式AI应用(包括AI聊天机器人、AI艺术生成器等)的内购收入为 12.7亿美元,与之相比,全球消费者在社交媒体的花费则为117.59亿美元。AI应用的渗透比例很低。而在B端产业级应用上,由于新兴市场环境的复杂,AI技术如何应用、落地、场景调优等,都需要时间慢慢解决,其商业化条件远没有成熟。


据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全球已授权的人工智能专利中,中国占比超过61.1%,而美国占比20.9%。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正在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全球申请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伴随这一爆发,中国的AI出海必将迎来巨大发展。尽管生成式AI的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其必将成为重塑新兴市场,尤其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革新力量。对于致力于出海的全球化企业来说,只有将业务场景与AI深度融合、基于本地市场特点探索技术落地方式、加速AI技术与人才转型,才能在AI的全球浪潮中把握机会,实现增长。



标签: